【南方杂志】创新志愿者网格化管理,琶洲方舱有了新面貌

2022-12-01

       当前,广州疫情形势复杂严峻。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接管的琶洲D20方舱中,涌现出一批热心的“志愿者”。他们是一群轻症患者,自愿化身“物资转运小达人”“健康领操人”“图书管理员”等,身兼多职成为方舱抗疫的有力补充力量,在疫情面前不计个人得失,以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抗疫一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image-20221201100608-2

现场招募志愿者,舱友踊跃报名

 

       自11月10日凌晨开舱,到11月27日,D20舱已有志愿者130名。开舱伊始,千头万绪,志愿者自动报名,数量较少。中山一院副院长朱庆棠到舱后,对志愿者工作非常重视。他与志愿者面对面谈话,下沉舱内了解志愿者情况。基于对D20舱志愿者工作的充分调研,他提出对志愿者实施舱内网格化管理模式,即网格化招募、网格化负责。首先是对舱内床位分布进行重新布局,平面划分为一条条“街道”,每条“街道”招募志愿者街长和组员。对街长和组员进行统一培训后,由他们负责本区域的搬运、信息、宣传等工作。这一崭新的模式迅速提升了舱友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大提升了方舱内外运行效率。

       对于舱外的志愿者,针对不同的专业领域安排不同的职责。比如来自国资委的志愿者,原来帮助外围进行物资搬运,朱庆棠敏锐地意识到,应该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改变志愿服务工作重点,让他们来协助仓储管理,由此更大限度地体现他们的价值并提升参与度。

 

image-20221201100753-3

志愿者们协助清扫公共区域卫生环境

 

       陈木华是舱内网格化分区B1001-020街区的志愿者街长,他不但对本街区的物资搬运,公共卫生进行及时的管理,还带动10岁的女儿做了本街区的志愿者信息员,协助老年人出舱信息填写。父女俩还兼起了宣传员,发动本街的舱友及时清理垃圾、爱护卫生。他表示每人负责好自己和邻里的环境,就能把方舱大环境改善,更利于健康,有助于大家早日康复出舱。

       餐食的搬运及发放是一日三餐中很重要的事,志愿者和护理单元组长潘鹏飞,组员蔡丽、史系娥、邓燕华一起,每日对餐食先进行从舱外到舱内缓冲区的搬运,再将餐食由舱内缓冲区转运到护士站,再发放餐食给舱友。工作量很重,每次防护服里面的衣服都会被浸湿,但他们没有一句怨言。

 

image-20221201102252-4

志愿者们协助搬运午餐

 

       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在舱内舱外链接起方舱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有的负责环境清理,有的负责宣传教育,他们踏实肯干、多才多艺,共同提升方舱生活的舒适感。他们活跃在方舱抗疫的每个角落,创造了专属志愿者的文化。

       对于志愿服务时长达到一定数量的志愿者,为了树立优秀的榜样形象,发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中山一院还在D20方舱内郑重地为优秀志愿者举行了颁证仪式。

 

image-20221201102443-6

中山一院副院长朱庆棠及医务处副处长罗益锋为志愿者颁发志愿者纪念证书

 

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报道链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11/30/c7129868.html?colID=0&firstColID=7747&appversion=9500&from=weChatMessage&date=MjRiZmZjZjItNTEwMy00NzA2LWFlNTktYTAwMzY3NDc5MTVl&layer=2

报道时间:2022-11-30